找回密码

广东气象台回应广州特大暴雨预报较迟质疑

2010-5-10 12:46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509| 评论: 0

 

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谈“5·7”特大暴雨

新城区成水浸街重灾区

城市“硬质化”是“元凶”

本报讯 (记者王鹤、何道岚、李栋 通讯员蔡益华)“5·7”大暴雨袭城后,广州市出现了大面积的水浸街景象。有细心市民发现一个“奇特”的现象:联想困扰多时的岗顶水患,以及不久前的杨箕水浸,再对照此次的多处水浸街,水灾多发生在楼高路宽的广州新城区,反而是路窄设施旧的老城区少遭水淹。昨日,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、广州市规划院前总规划师袁奇峰对此解释,城市“硬质化”是“元凶”,新区水浸主因公园少。

新区水浸主因公园少

“回顾广州的建设历史,实在规划得很有水平。”袁奇峰表示,广州的城市建设传统,始终将城市与公园作为有机的结合,“你看老城区里的荔湾湖公园、流花湖公园、越秀山公园、东山湖公园等等,无一不是均衡的分布在市民居住地之间。”

袁奇峰表示,公园除了休憩娱乐等用途,在南方的多雨气候环境下,还起着重要的“汇水”作用。他说,公园意味着林地以及水面,都能形成自然的渗透和汇水,让大雨来临时的径流量增加。城市中,绿地量和水面率都是重要的排水保证。

“城市开发中的逐利心理,让新建区域的排涝功能降低。”袁奇峰认为,如今的城市用地日趋紧张,开发面积的压力大,公园逐渐被“边缘化”。以珠江新城为例,除了中轴线绿化带和中央公园等少量天然去水地质,全是建筑物。满眼都是钢筋混凝土,满街的水泥路面,都是无法自然渗水的物质,学术上称作城市“硬质化”,后果是降水将全部进入城市的排水系统,不堪重负。

扩大水面增强排涝功能

袁奇峰表示,公园如今被视作城市化过程中的奢侈品,实际上却是城市防汛的必需品。他建议,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,通过连通河涌、建造公园等手段,扩大水面,加大渗透率,增强天然的排涝功能,“一方面能美化人居环境,另一方面能应对越加频繁的暴雨侵袭,减低汛情带来的损失,何乐而不为。”

如今的城市用地日趋紧张,开发面积的压力大,公园逐渐被边缘化,让新建区域的排涝功能降低。

广州市规划院前总规划师袁奇峰谈广州新城区容易水浸街

中大大气科学系教授温之平:气象局这次报得很不错

本报讯 (记者叶卡斯 通讯员杨绮薇)对于“5·7”广州大暴雨,有市民都认为,气象部门没有及早预报预警暴雨降临,是导致积水难排、汽车被淹等问题的原因。而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温之平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气象部门对此次暴雨的预报已非常不错,“下一次都不一定有这么准”。

观测点密度不足

温之平说,由于观测点稀疏,提供的监测数据不足,令中国目前的定时、定点、定量预报准确率仅为15%~18%,落后于美国23%的水平。另外,目前气象部门对于晴雨预报等的准确率已达到85%,可是一年四季在春夏预报准确率是要低一些的。“广东基本观测站的分布最多能做到每个县一个,只能提供实测雨量等简单数据,这就好比用一个稀疏的渔网来捞小鱼,网太大,小鱼总是跑掉了。”

温之平还提到,眼下中国使用的数值预报模式来自美国,其模式对我国未必适用,因此中国气象局已经设立了专门的专家小组,研发我国自己的数值模式,“说中国和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十年并不奇怪,十年以后还未必追得上。”

异常天气几十年未见

具体到广州5月7日的暴雨,温之平表示自己在看过天气图以后,认为气象部门能够预报到当时的水平,并且提前2~3小时发出预警信号,已经非常不错。“强对流天气局地性强,有时报了下雨,中大这边下了,而河北那边没下,尽管事实上广州是下了雨,但河北的市民还是会认为天气预报报得不准。”

他还认为,预报员在面对这样的大气环流时,不敢作出暴雨预报也是可以理解的,“这是几十年都从没出现过的异常天气。”他也提到,广东气象部门在当时的天气形势下,也会对预报大暴雨的发生有所顾忌,毕竟一旦发出预报,从三防到各相关部门全都要动起来,成本巨大。

当时的天气图显示珠三角已经处在高空槽过后的冷空气控制下,而切变线还在江西、湖南,虽然当天天气闷热,是暴雨发生的前兆,但仅从过往的经验,预报员很难报出暴雨下在哪里。

最新评论


|  关于我们  |  奉献捐赠  |  社区资讯  |  社区影音  |  联系我们  |

欧洲基督徒社区网站——一独立于任何宗教团体。本站的宗旨是向全球各种文化、信仰背景人士提供一个了解基督教的平台,


同时希望通过介绍耶稣关于爱人如已、彼此饶恕、服务他人等教导为改善人际关系、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。

欧洲基督徒社区Google+

我的微博|Archiver|手机版|

欧洲基督徒社区版权所有 欧洲基督徒社区 © 2010-2014 欧洲基督徒社区

返回顶部